各區政府,各有關單位: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廣州市現代高端裝備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執行中遇到問題,請徑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反映。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2022年3月4日
廣州市現代高端裝備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決策部署,落實《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粵府函〔2020〕82號)和《廣州市構建“鏈長制”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積極構建我市現代高端裝備“鏈長制”工作機制,加快推動現代高端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現代高端裝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我市現代高端裝備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發展目標
到2024年,將廣州市打造成全國高端數控機床、智能裝備、船舶及海工裝備、航空航天及衛星應用等高端裝備制造的重要基地,形成產業體系完善、自主創新能力突出的高端裝備產業集群。
(一)產業規模穩步擴大。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規模保持較快增長,到2024年底,高端裝備產業產值達到3500億元,打造2—3個高端裝備產業園。
(二)產業鏈條繼續完善。在細分領域和重點行業的關鍵環節抓補鏈,在強鏈控鏈中推動細分領域產業鏈向高端躍升,重點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自有品牌價值的大型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集團)和處于產業鏈關鍵環節、起著“補短板”作用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獨角獸”企業。
(三)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聚焦關鍵零部件及整機核心技術,推動產學研用聯合創新、協同攻關,不斷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形成一批關鍵核心領域高價值專利,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能力明顯提升。研發制造一批技術國內領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行業主導地位和影響力的高端裝備產品,研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超120臺(套)。
(四)產業資源體系引領作用不斷加強。圍繞產業鏈、供應鏈的需求,加速提升產業資源體系適配性,技術、人才、土地等資源要素配置更加科學。引導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建設供應鏈協同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集聚,輻射帶動產業鏈整體提升發展;培育具備專業性和統籌協調能力的產業促進機構作為高端裝備產業集群“鏈主”,助推形成有效支撐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環境。
二、重點領域
(一)數控機床。
面向汽車、電子信息、航空、家電、新能源等領域,重點推動激光制造裝備、精密數控磨床、超精密數控金屬切割機床、數控光整加工機床、直線電機數控加工機床等整機及高端數控系統、激光旋切頭、三維五軸激光無限旋轉頭、高速高精度電主軸、絲桿、直線導軌、刀具、密封等關鍵零部件及中高檔數控系統研發及產業化,開展超精密加工、復合加工、綠色潤滑等基礎技術及智能配套技術研究及創新。支持生產企業聯合科研機構、用戶企業等組織開展技術熟化、中試驗證等工程化創新突破,提升關鍵領域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加快高端數控機床國產化應用。
(二)智能裝備。
重點發展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各類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無人機以及各細分領域智能專用設備,聚焦突破減速器、伺服電機和系統、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和集成應用技術;發展應用于不同金屬、高分子及復合材料的增材制造設備和專用材料。加快推動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裝備、激光切割與焊接裝備、新型智能物流裝備等智能成套裝備在汽車制造、醫療健康、建材生產、核電等領域的融合應用;重點支持半導體裝備及儀器儀表設備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儀器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
(三)船舶與海工裝備。
以打造高端船舶制造、工業級無人船、新型環保類電動船等高價值船用設備和配套產品為主,重點發展包括可燃冰在內的能源開采儲運裝備、資源開發利用裝備、深海探測設備、海上作業保障裝備等海洋工程裝備及關鍵系統;突破高端船舶設計建造技術、船體結構輕量化技術、船型優化節能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以及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制造。
(四)航空航天及衛星應用。
加快發展航空運輸、航空制造、通用航空等相關產業,定向引進干支線飛機、公務機、直升機、無人機等研發、總裝項目,重點扶持航空發動機、航空機載設備及系統、航空新材料、飛機零部件等配套制造產業,培育民用航空裝備制造產業體系和服務體系。聚焦低成本高可靠運載火箭、互聯網衛星星座、海上發射平臺、航天商業化應用等核心環節,重點發展先進航天動力及矢量控制、新一代航天電子、低成本高可靠結構及分離、微小衛星、衛星導航等關鍵設備與系統,著力突破運載火箭重復使用、海上發射、中低軌衛星星座組網、太空互聯網路由與安全等關鍵技術,積極推動衛星運營與應用服務、航天技術成果轉化,全面促進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產業發展。
三、工作任務
(一)推動產業集聚。
落實廣東省高端裝備、智能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任務,聚焦推動國家級廣深佛莞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建設。支持黃埔、南沙、白云、番禺、天河等區建設高端裝備產業園區,鼓勵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進駐園區,整合產業上下游資源,促進各種生產要素集聚,構建跨界深度融合的全產業鏈生態圈。對條件成熟的產業基地(園區),爭取國家、省有關部門予以認定或給予相應稱號,提升園區的集聚力和輻射力。梳理重點項目清單,優化產業用地供給和產業用地項目準入,在工業用地復合使用上探索工業、研發、辦公等功能用途互利的用地混合布局、空間設施共享。支持市、區屬國有企業積極收購盤活低效、閑置工業用地,鼓勵利用老舊廠房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或相關創新服務。(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展改革委、國資委,各相關區政府配合)
(二)做強產業鏈條。
支持建設高端裝備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給予企業技術改造扶持,推動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瞄準國內外知名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梳理全產業鏈招商清單,策劃開展精準招商。圍繞航空航天、衛星應用等新興領域開展“建鏈”,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相關配套企業落地;聚焦數控機床、智能裝備等產業鏈薄弱環節積極“補鏈”,引進一批帶動性大、支撐力強、主導產業鏈升級的重大項目;支持本地龍頭企業加強上下游合作“延鏈”,實現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增強產業鏈可控能力。通過優質公共服務“穩鏈”,支持建設高端裝備制造行業質量可靠性試驗驗證、標準驗證與檢測、計量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助力產業鏈創新發展。對將高端制造、研發、采購、結算等核心業務落戶我市的制造業總部企業,優先解決企業工業用地需求。對于市級重大項目,由市相關部門、落地區政府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提出支持方案按程序報批后實施。(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商務局、財政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委軍民融合辦,各相關區政府配合)
(三)抓好企業培育。
建立高端裝備制造業龍頭和高成長企業培育庫,市區聯動分級培育。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國內外并購、重組和戰略合作,在全球布局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營銷網絡,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支持高成長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開展強強聯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種形式的產業合作,發展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細分領域的制造業“單項冠軍”。對高端裝備龍頭和高成長企業增資擴產項目用地用房需求,優先在所在轄區解決,所在轄區無法解決的,及時上報市層面統籌安排。引導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合作并支持大企業做強做優,打造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注入活力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新格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商務局,市委軍民融合辦,各相關區政府配合)
(四)聚焦核心技術突破。
依托高等院校、龍頭企業高水平建設和引進一批產業支撐平臺或新型研發機構,在數控機床、智能裝備等高端裝備細分領域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廣東省機器人創新中心、廣東省高檔數控機床及關鍵功能部件創新中心、廣東省CPS離散制造數字化創新中心等建設,加快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與季華實驗室加快實施“顯示制造裝備璀璨行動計劃”。制訂《廣州市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加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和推廣應用支持力度,推動短板技術與裝備進行“卡脖子”問題技術攻關。創新“首需求”裝備企業與下游用戶企業聯合研制模式,推動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在應用中不斷迭代完善。指導企業加強與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開展知識產權分析利用,推動專利布局,發揮中國(廣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的作用,以快速預審、快速確權、快速維權為工作主線,構建高端裝備領域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機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制訂各級標準。(市科技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教育局,市委軍民融合辦,各相關區政府配合)
(五)加快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建設。
圍繞廣東省智能制造生態合作伙伴企業,構建集智能裝備、關鍵軟件、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公共服務平臺等多領域集合的產業生態。對接汽車、家電、家居、食品、服裝、日化等傳統優勢產業,開展典型示范應用,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勵企業從技術上、產業上實現不同行業應用場景的創新發展與市場開拓,培育一批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批量定制、遠程運維服務、新產品新模式等各類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的示范工廠和標桿企業。支持推動工業軟件發展,形成一批面向特定工業場景和特定行業的工業軟件,提高基礎工業軟件及相關服務供給能力。(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各相關區政府配合)
(六)加強金融要素支持。
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技術先進、優勢明顯、支撐帶動作用強的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支持;支持保險機構實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政策性保險,鼓勵定制商業航天“首發射”、出口產品信用等保險品種,助力高端裝備企業研發創新;鼓勵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及各類社會資本加大對高端裝備產業領域投資力度,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帶動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產業發展;鼓勵高端裝備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發展;支持高端裝備企業通過融資租賃方式轉型升級。(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配合)
(七)實施人才引培工程。
鼓勵并積極支持高端裝備企業加大對高端領軍人才、急需緊缺人才的引進力度,提升引才精準度和產業適配度,為符合條件的人才在入戶、人才綠卡、住房、醫療、子女教育、個稅補貼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加大對技術人才培訓力度,支持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和各類專業機構建設裝備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鼓勵企業和人才培養機構合力采取訂單培養、企業新型學徒制等方式培育工程技術人員,對培訓合格的專業人才由相關機構出具資格認證。(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公安局、衛生健康委、財政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廣州市市稅務局配合)
(八)支持行業組織發展。
鼓勵行業組織發揮資源優勢,積極為企業提供信息、技術、管理等咨詢服務,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完善質量保證體系。支持舉辦或組織企業參加裝備產業領域的技術會議、論壇、產品展示交流、展覽展銷等活動,增強廣州高端裝備影響力和話語權。加強對智能裝備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機構的培育,支持集群促進機構的自身建設和集群發展促進工作,切實發揮促進機構作為集群助推器的作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商務局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實施“鏈長制”,建立由市領導擔任鏈長,各部門協同推進的“鏈長制”工作機制,統籌協調現代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各項工作,協調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推動建立“鏈主”工作專班,完善高端裝備產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庫,清單式攻克產業關鍵環節“卡脖子”零部件和技術(產品),加大對重點企業發展狀況的監測和跟蹤服務力度,支持產業龍頭企業與核心供應鏈配套聯動建設產業園區,做好“鏈式”服務。加強與省高端裝備產業集群銜接,建立省、市、區和專業園區聯動機制,強化優質企業梯度培養體系,開展精準招商,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商務局、地方金融監管局、財政局、教育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委軍民融合辦,各相關區政府配合)
(二)加強資金保障。
充分利用重大科技專項、產業化發展等財政資金,通過多元化扶持方式支持現代高端裝備產品高端化、自主化、品牌化發展。參照《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廣東省財政廳關于印發先進制造業發展專項資金(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研制與推廣應用)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粵工信規字〔2021〕3號),支持符合國家、省、市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內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產業化,對屬于國家、省、市目錄內的產品,按照單臺(套)或單批次銷售價格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財政局、地方金融監管局,各相關區政府配合)
(三)加強跟蹤評估。
進一步完善高端裝備產業統計口徑和統計體系,建立企業基本名錄,加強產業運行監測分析。強化優質企業梯度培養體系,加大對重點企業發展狀況的監測和跟蹤服務力度。圍繞重點領域的重點項目,強化項目責任落實和跟進,定期對工作落實情況開展績效評估。(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商務局、地方金融監管局、財政局、教育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各相關區政府配合)